把脉风云气象,筑牢防灾篱笆。为进一步提升公众防范气象灾害意识,在基层科普中贡献青春力量。7月10日至12日,通信工程学院(微电子学院)"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温江队”7名成员赴成都市温江区气象局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此次实践以"气象科普进基层,防灾减灾护平安"为主题,通过"理论学习+科普宣传+入户服务"的模式,让志愿者们把气象防灾知识学到位、讲到位、用到位。
7月10日,实践队前往温江区气象局开展学习调研。通过实地参观气象中控室、"三七"高射炮、车载式701探空雷达等气象观测设备,认真听取并学习了暴雨、雨、雷电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机制及预警发布流程,为后续科普宣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
图1 队员们在气象局与李红菲负责人合影
7月11日,实践队走进八角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采用“案例视频+情景模拟"的方式,针对居民常见的防灾误区常识,开展科普专题讲座。活动现场,队员们还编撰了"气象预警三字经”:“听预警、关电器、储物资”,帮助居民快速掌握应急要点。走进社区一线面对面科普宣传,切实提升居民安全防灾意识。

图2 讲座互动环节队员帮助社区老人关注气象防灾预警公众号
7月12日,实践队兵分两路走访入户,对社区20余家庭开展科普服务回访调研。调研内容涵盖四个维度:一是居民气象灾害认知程度,二是家庭应急物资储备情况,三是预警信息接收渠道,四是防灾技能掌握水平。学研用贯通,促进气象防灾科普宣传走深走实。

图3 队员与随队老师回访居民科普情况
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助力公众防灾减灾能力提升,更促进了高校专业优势与地方气象服务的有效对接。实践探索了"专业学习-科普转化-服务基层"的实践模式,为提升乡村和社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提供可借鉴的青春方案。